当前所在位置:移风易俗

福建泉州:再使风俗淳 文明植城乡

发表时间: 2018-01-31 10:24:00 来源:光明日报
字体:[][][] [打印][关闭]

  改革开放以来,福建泉州凭借国家的好政策和自身“爱拼敢赢”的秉性,创造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奇迹。曾几何时,“泉州老板”比排场、比阔气,成为此地的一大“景致”:婚丧嫁娶大操大办,动辄数十万元、上百万元,甚至上千万元的花费,令人瞠目结舌。

  近年来,泉州市从村规民约、慈善公益和文化引领等方面入手,聚焦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这一陋习,打响针对不良习俗的一场“攻坚战”。如今,泉州社风民风向上向善,公序良俗逐步形成,“再使风俗淳”成为这里的真实写照。

  村规民约促文明 

  新年第一天,福建泉州惠安县聚龙小镇的数百位社区居民齐聚在一起,在《小镇文明公约》百米长卷上签下自己的名字。聚龙小镇党委书记郭振辉告诉记者,如今,这份文明公约得到了每一位社区居民的认同和践行,并以此重塑了和睦友善的邻里关系。“在我们小镇,人与人之间没有距离,大家互助互爱,涌现了许多具有小镇特色的乡风文明品牌,像‘你家一道菜我家一碗汤’的邻里宴,像招手即停的‘爱心顺风车’。”郭振辉这样说。

  近年来,泉州市积极引导乡村、社区制定村规民约,推动移风易俗。各地公议、公订、公示村规民约,把群众意愿转化为共同意志。以前,泉州市东桥镇5个村由于土地纠纷等历史原因,曾定下永不往来、互不通婚的陈规。如今,这几个村在协商之后,相继召开村民代表会,修改村规民约,破解了村与村数百年互不通婚的禁锢。安溪县虎邱镇罗岩村将简办红白喜事纳入《村规民约》,对操办标准作了明确规定,宴请对象限定为主要亲戚。“人情负担减轻了许多,最受益的还是我们老百姓。”罗岩村村民郑树琦说。

  截至2017年底,泉州市50%以上村(社区)已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村规民约。

  不炫阔气炫公益 

  泉州人常说“输人不输阵,输阵歹看面”,意思是不甘人后;同时又有扶贫济困、乐善好施的文化传统。针对这种现象,泉州市把转变大操大办、铺张浪费等陋习,与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结合起来,发出“丧事简办、喜事新办、神事不办”的倡议,引导广大群众把“面子”开支变成公益捐,涌现了许多热心公益的典型。

  泉州晋江市施宣阔老人是位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。他坚持“节省一点点,省钱来修路”的观念,简办70、80大寿和50年金婚,先后3次将子女孝敬的40多万元全部用来捐建村道。当地群众特意为他撰制一副对联,称“六旬党龄再修村路,八秩华诞喜庆金婚”。据了解,截至目前,晋江市、镇两级慈善总会累计筹募善款37.4亿元,有一半以上来自简办红白喜事。

  随着良好风气的形成,乐善好施在泉州市成为一种风尚。慈善拍卖义卖、慈善一日捐、爱心手术、“行走工程”等爱心活动,掀起了一股平民慈善热潮。2017年,泉州市的社会捐资超过5亿元,分别用于“奖学奖教”、老人事业、美丽乡村建设、慈善救助等。

   文化引领树新风 

  移风易俗是一场积极的文化变革,要靠文化的滋养和浸润,才能坚守和持久。

  泉州的家规家训文化发达,很多宗族的家风祖训,都要求族人爱国爱乡、尽忠尽孝、勤廉简朴。泉州市编辑出版《泉州家训》《郑成功书联》《蔡氏古民居家训家规集粹》等书籍,还建起晋江龙湖施氏大宗祠、南安蔡氏古民居等首批20多个家风家训文化大观园,用古往今来的典型事例,阐述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。

  同时,泉州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,以优秀作品展现新时代优良风尚。2017年,晋江市组织开展“古邑新风进万家”的社区巡回演出,融入众多“晋江元素”的原创节目,让观众在笑声中得到启迪,共同参与到移风易俗的事业中。泉州市还支持、鼓励基层举办文体赛事、志愿服务、科学普及、法治宣传等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,把以往敬鬼敬神的“普渡日”变成“文体活动日”“志愿服务日”“扶贫济困日”。文化的滋养熏陶,使得泉州城乡新人新事蔚然成风,文明风尚处处飘香。 (记者 高建进 见习记者 刘成志)

     
责任编辑: 张 燕妮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