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海古镇倡家风 “家+文化”有阵地
历史人文是安海最核心的资源、最宝贵的财富、最独特的优势。近年来,安海镇党委、政府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开展“家+文化”建设活动的部署精神,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,充分发挥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,坚持“深耕人文安海,涵养实力安海”的理念,系统谋划文化工作,着力打造端午、中秋、元宵“三大节庆”品牌,弘扬龙山寺、安平桥、朱子、郑成功和安平商人等“五个文化”,以文化引领发展,积极融入“家+文化”,倡导文明家风建设。
安海石井书院 :“朱子家训”展馆好评如潮
清明期间,座落于晋江安海镇的石井书院迎来了人流小高峰,许多民众选择在这一特殊的节日,带着孩子一同走进石井书院,缅怀先贤,感受先贤的智慧。
“事师长贵乎礼也,交朋友贵乎信也。”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。”……
走进石井书院,一句句发人深省的朱子家训张贴在书院内,向访客述说着为人处世,行孝扬孝的大智慧。
石井书院,也称“朱祠”,其前身为鳌头精舍,是泉州最早创建的授徒讲学的书院之一。经史载,朱松、朱熹、朱在祖孙三代都曾来过安海任教或讲学,因此安海被称为“二朱过化”之地。
据安海文化界人士介绍,石井书院是安海人才辈出的发祥地。朱氏祖孙三代缘结安海的文化现象,在全国绝无仅有,影响深远。
据了解,长期以来,晋江、安海两级党委、政府,始终高度重视朱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。1996年,为纪念朱松、朱熹父子对安海文化教育的贡献,安海创办了松熹中学,联用朱松、朱熹父子之名为校名。之后,以“松熹”命名校畔镇区道路。
在松熹中学的校园里,不难感受到朱子文化传承氛围。校中建有敬松桥、崇熹亭,出版校刊《松风》,谱有校歌《熹韵》,并编撰校本教材:《松熹一一朱子文化读本》。
近年来,安海镇立足挖掘、宣传和推介千年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,对朱子文化的研究和弘扬,也正在逐步深化、逐步拓展。
据悉,早年,晋江、安海便加大文物保护力度,投入290万元组织修缮石井书院,基本恢复清代原貌,并辟石井书院历史陈列馆。2013年,石井书院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2016年9月,安海镇石井书院“朱子家训”展馆完成布展并向大众开放,展览以“朱熹家训”为题,节选了《朱子家训》及朱熹语录的部分精华,摘录其原文及译文,结合安海文物古迹、传统习俗等独具风格的图片进行展示,深受社会各界好评。
让“家+文化”有阵地,安海镇积极拓展镇村两级活动阵地建设,在安海文化中心里配套图书馆、影剧院、综艺厅、道德讲堂、棋艺室、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、乒乓球馆等,年服务对象达5万多人次。在安海公园内设门球场、汽排球场、文化广场、交谊舞场、地掷球场、健身路径等设施,并专题布设包括“图说我们的价值观”、“讲文明树新风”、“闽南四句”、“安海乡土文化”等公益广告的核心价值观主题园。在安平桥国家4A级景区内,常态化开展乡土文化活动。同时,不断完善村级阵地,建设村级文化活动中心,配套相关文体设施。
安海镇教委办:重视营造“讲孝道、重于行”的文明校园氛围
记者从安海镇教委办了解到,安海镇重视营造构建“讲孝道、重于行”的文明校园氛围,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组织安海各中小学幼儿园积极结合“弟子规”“日行小善成孝道”“校园小孝星”等践行活动,培养美德。
在安海成功中心小学,每周三下午学校都会开展星语少年宫活动,当天也会是无作业日,老师不会布置书面作业,而是鼓励孩子完成实践作业,将星语少年宫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在家中做展示,和父母学习做家务,提升各方面技能,加强亲子间的互动和实践。
据悉,星语少年宫坚持以服务学员为主旨,坚持以兴趣为主,培训为辅,着力造就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,发展学员的技能、特长,学校目前组建了三十几个大项六十几个兴趣班,分为艺术类、文化修养类、科普类、体育运动类、学校传统项目类等。
成功中心小学副校长王兰兰介绍,学校除了依托星语少年宫积极开展德育教育,还积极围绕家风家训主题,结合《弟子规》开展一系列地学习活动,通过经典诵读让师生感受为人处世礼仪,并鼓励推动师生在生活学习中践行,组织开展日行一善活动,从低年级的知善,到中年级的行善,再到高年级的扬善,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,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。
不仅如此,安海成功中心小学作为泉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学校重视挖掘丰富郑成功文化精髓:习文崇武、博学厚德,不断充实学校内涵,编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本教材《民族英雄郑成功》系列,出版校刊《成功星语》,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。
学校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,也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根植入家庭,影响着家庭教育。为促进家校共建,帮助更多的家长重视家庭教育,重视家风家道的建设。成功中心小学还策划举办安海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》家风家道公益讲座,每月一期,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,传递文化所带来的正能量。
据悉,除了重视孩子的德育教育,安海镇也同步重视师德教育,各学校会不定期组织教师队伍的培训教育,通过举办各类教研、娱乐活动,加强教师队伍的交流提升。组织老师与学生共读《弟子规》,举办“弘扬孝贤文化 培育文明新风”师生讲述孝行故事比赛,以培养师生知孝、讲孝、行孝的传统美德。
安海桐林村:弘扬乡贤文化 助力乡村发展
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,维系着一个地域乡情的纽带,为此安海镇在辖区41个村居中选定桐林村作为“身边故事、共同铭记”活动试点村,并计划下一阶段将以点带面,促进相关工作全面开展。
在安海镇桐林村的乡贤文化长廊上,一幅幅人物画像,一段段文字介绍,讲述着从古至今黄护、黄逸、黄禹门等十多位乡贤乐善好施的人物事迹,传递着乡贤事迹的正能量。
在安海,黄护黄逸父子儒商成就修桥慈善佳话一直为人津津乐道。
据了解,黄护是献地建泉州开元寺的黄守恭之世孙,少时随父亲自同安徙居安海。当时,人们要从安海渡口到对岸水头镇,只能乘木舟往来。台风天的安海港,潮水汹涌,白浪高耸,时有险情发生。
因此黄护提出造一座跨海长桥,并于1138年,捐出一千万文铜钱,开启了造桥大幕。此后,他的儿子黄逸,时任兴化县令,承先父遗志,在当时泉州太守赵令衿的主持下,于1152年最终将桥建成。
先人盛德,激励后人奋进,也使桐林黄氏族裔不忘继承祖辈乐善好施的品质。在桐林黄氏族裔兴学助学,热心公益的事迹比比皆是。
去年,桐林村以优秀成绩成功入选第二批晋江市最美乡村。村民黄先生告诉记者,村里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村庄更整洁,基层设施逐步完善,这和先贤们热心公益是分不开的。
桐林村党支部书记黄诗福表示,桐林村以乡贤文化长廊为载体,弘扬乡贤美德,聚焦乡愁文化,激励后人奋进,极大地推动了美丽乡村的建设。
记者 林伊婷